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中国商学院靠什么跻身世界一流?
2021-07-23 23:16:24
来源:新华财经客户端
师生上网课,跨国学术交流基本停滞——这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全球众多高校的一个真实写照。然而去年以来,作为由中外政府联合创建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外籍生源比例并未减少,海外教授、学者的占比逆势增长,搬到线上举办的欧洲论坛吸引了全球3000多名政要和工商界人士参与。
英国《金融时报》2020年全球EMBA百强榜单和2021年MBA百强榜单中,中欧分别位列全球第二和全球第七,连续数年稳居全球管理教育第一阵营地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当前,为什么世界一流管理学者选择扎根中国?为什么优秀的海外MBA生源青睐中国?为什么中国市场愈发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工商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为什么中国商学院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可以在排名上和沃顿、哈佛等国际知名商学院并驾齐驱?
日前,履新近一年的中欧院长汪泓接受了新华网专访。她表示,相比其他国家动辄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商学院,中欧作为扎根中国的国际化商学院,在短短27年时间内就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阵营,从西方经典管理理论的引进者、阐释者,逐渐成长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管理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
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中国经济创新的澎湃动力,为以中欧为代表的中国商学院提供了强劲发展动力。“中欧的管理教育未来要进一步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相匹配,和全球化出现的新趋势紧密相连,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流同频共振”,汪泓说。
变化——
疫情下,国际生源人数没有减少,海外教授、学者比例不降反升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没能阻挡中欧的国际化脚步。去年,中欧申请入学的国际生源人数没有减少,新聘海外教授、学者的数量不降反升。
生源方面,2020年以来,中欧MBA申请者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157名MBA在校学生中,33.8%是外国留学生,国际生源占比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事实上,虽然受疫情影响,海外学生在国内的入学并未完全放开,但各国MBA潜在生源已显示出对中国商学院的强烈兴趣。
师资力量方面,中欧现有全职教授80多名,其中近60%来自海外,所有教授均获得世界一流学校的博士学位。在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商业、管理和会计”领域,中欧教授连续多年上榜人数位居第一。去年以来,中欧海外教授、学者的占比不断提高,仅2021年至今就从全球候选者中新聘10余名外籍教授,这些教授均有在国际知名商学院任教和研究的经历。
汪泓表示,这些学者来到中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为全球商学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台。“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商业创新的沃土,助推中国商学院教育走向了世界前列,使越来越多海外学者关注中国的商业实践和商科教育。”
“当前,全球很多重要的商业创新、金融和贸易平台在中国,那么这些海外学者的关注重点和研究对象自然就在中国”,汪泓说。
另一方面,上海吸引外资的能级不断攀升,“上海”和“中欧”两个品牌在海外学者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也相应提高。截至去年底,上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2700亿美元。汪泓认为,外企和海外高管的集聚,使得上海自然成为了全球商学院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在面试许多海外学者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对‘上海’和‘中欧’有非常高的认知度,这也是一个变化。”
趋势——
中国商学院正跻身世界一流
早在2019年,就有学者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全球管理教育中的东方味道将愈发浓厚。一批中国商学院,已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阵营。这体现在国内商学院在权威机构发布的各种排名中位次稳健增长,也体现在中国在全球商学院案例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攀升。
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创了案例教学的先河。此后,案例教学成为了MBA和EMBA课程的一个典型特征。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外商学院和一些国内商学院在教学中采用的都是来自哈佛案例库的案例。
从2001年开始,中欧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领衔建设了“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ChinaCases.Org)”,现已成为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主题案例库。目前,中欧已累计开发了1000多篇本土案例,并与哈佛案例库等国际知名商业案例库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中国案例正在走进全球商学院的课堂。“预计到2025年,‘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案例收录规模将达到3000篇以上,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主题案例库”,汪泓说。
汪泓认为,中国成为全球管理教育的一个重心,这与中国经济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息息相关。“近年来,以5G、量子通信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在中国不断涌现,技术创新推动商业创新和市场繁荣;商业创新的高地在中国,商业研究的高地自然就在中国。”
从中欧生源行业分布变化,也能看出中国经济的变化轨迹:传统房地产行业的生源比例持续下降,来自信息技术、新兴服务行业、智能制造业的生源占比稳步提高。以中欧EMBA2021级春季班新生构成为例,来自信息技术行业的学生占比最高,达到21.4%,制造业位于第二位,占比10.5%。这些学生所处的企业,许多又正在谋求全球化发展。即便是同样来自制造业和房地产/建筑领域,与五年前相比,学生们的细分领域更加多元化、泛服务业化。
“中欧的目标之一,就是成为全球问题研究的‘中国专家’——当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告诉它们国际商业、金融和贸易规则;同时,当外企投资中国市场的时候,也成为它们的中国问题专家”,汪泓说。
目标——
应对全球化挑战,服务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去年夏天,汪泓转岗到中欧担任院长一职。她坦言,自己当时有两种复杂感受: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能来中欧工作,我倍感荣幸,同时也感受到肩上责任重大,当常怀忧患之心。”
1994年,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联合创立了中欧,开启了中国管理教育的先河。和27年前相比,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立足“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办学定位,对标哈佛、沃顿等老牌商学院,中欧提出了八个全新发展目标:
在站稳第一阵营的同时,在未来5至10年打造“大师阵容”,引进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建设顶尖智库,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致力中欧交流,服务好国家战略,在教研工作和运营中倡导责任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校友和学院的共赢共同体。
“和27年前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正在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这需要商学院教育加快创新和演进,打破学科边界,满足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汪泓说。
对此,中欧还推出了旨在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新举措,在实行学术研究和实境研究“双轮驱动”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打通学科边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数字时代的管理以及卓越服务等四大研究领域,提升研究优势,力争形成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决策咨询价值的研究成果。
同时,中欧还将继续致力于构建中国与欧洲乃至世界交流的平台。促进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商贸、经济、文化的交流。
截至目前,中欧已举办了六届欧洲论坛。去年,搬到线上举办的欧洲论坛吸引了全球3000多名政要和工商界人士参与。今年,中欧还将继续举办第七届欧洲论坛,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线上线下研讨调研,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落地、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中欧的LOGO是一个“合”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个字具有“圆满” “合作”等多重释义。汪泓认为,尽管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是商学院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欧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合作共赢,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合作贡献智慧。”
- 内江高新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集..
- 科技革命倒计时?谷歌高管预言:量子计..
- 大模型再下一城!京东云言犀发布“AI..
- 大模型商业化,营销率先突出重围
- 健民集团荣获营销金奖:以音乐之旅,探..
- 从“文化符号”到消费共鸣,ubras..
- 世纪华通获2024雇主品牌创意大赛三..
- 上海第三季度零售物业迎来大量新增 标..
- 浙江宁波:数字引领 绘制新质生产力壮..
- 牵好“牛鼻子” 做强牛产业 锅圈单品..
- 美国金融科技公司Linker Fin..
- 2024数博会发布10项领先科技成果
- 加快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 二次元IP成联名首选,美妆瞄准“小圈..
- 有道发布2024Q2财报:在线营销业..
- 抢抓市场新机遇 国货服装品牌布局电商..
- 进出口银行助力光谷前沿生物技术产业集..
- 气候科技平台Doconomy完成A轮..
- 值得买科技2024战略发布:全面AI..
- 厚植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优势 引领带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