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8111947
当前位置:领登网  -  本地文章  -  经销商

频繁被“割喉”,大厂面前的经销商做错了什么?

2021-08-23 11:24:16

来源:糖酒快讯 企鹅号

文 / 高金河

编 / 李森

又有经销商被割喉了,这次“下刀”的是一家乳业巨头。

01

2021年8月11日,一位经销商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哭诉,自己被厂家“割喉”,一步步被“逼死”。

这位经销商名叫董振堂,如今已经有三十年经销经验了。

十八年前,该品牌刚刚启动北京市场,董振堂成为了它第一批经销商。彼时距其第一款产品问世才两三年,但这个品牌已显示出巨大的市场竞争力。

那时董振堂相信,“跟着这样的企业干,一定有未来。”五年之后,他成为了该品牌的北京市场总经销商。

时值2008年,该品牌液态奶收入高达211亿元,比同为乳业超级龙头的伊利多出整整一半,两年后的三聚氰胺风暴中,二线巨头纷纷垮塌,但头部企业却能在风暴中巍然不动。

这让董振堂这样的经销商更加信任这个企业。

但董振堂没想到的是,挺过了2010年的行业寒冬,自己却从2013年开始陷入了一系列的麻烦。而为他制造麻烦的是曾经亲密无间“战友”。

2013年,新上任的大区经理要求董振堂再进货800万,但此时,他手上已经有了2000万库存,是上一年的两倍。

董振堂拒绝了这800万的进货任务,结果却是企业派出业务团队抛开他直管北京市场。

2016年,因为企业团队经验不足,决策失误,董振堂又重新接手了北京的郊县市场。

直营期间,该品牌在北京郊县市场积累了380万元债务,厂方为董振堂解决了300万,让他自己垫了80万。

那之后,压库存、垫资,成了董振堂工作的日常。到2018年7月,他手里的库存积压了7400万,资金缺口都是自己垫付的,利息也要自己支付。

2019年,北京城区的业务也回到了董振堂手里。但这已经不是一块香饽饽,而是4000万库存和1.75亿资金缺口的烂摊子。5月份,经过多方争取,企业再次接管了北京市场。但前期签订的合同并未变更,企业自营积累下来库存还要董振堂自己消化。

为了处理这些库存,董振堂欠下的库费、物流费高达千万,他也因此被“限高”、被断贷,资产冻结,房屋拍卖,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了。

不仅如此,2019年,厂方还从他手里拉走了98万元的货物。

按董振堂自己的计算,品牌方欠他的款项,主要是清理库存所产生的4000万元费用。减去企业对他的企业星水伟业的授信1900万,还有客户已打款给星水伟业、厂方还未发货的部分金额,企业还欠他1000万。

回首十八年前的信心满满,如今的董振堂只能唏嘘感慨。

02

在渠道上,该企业采取的是“大商制”,只有大城市的总经销商对厂家负责,在其之下,遍布各级市县的分销商、二级分销商只对总经销商负责。

曾经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对厂家来说是一种劣势:因为他们的议价能力变弱了,对终端的控制能力也不够强。

但从董振堂的经历来看,这种体系对经销商也是巨大的挑战:所有的风险、损失,都压在他们身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堕入万丈深渊。

相比之下,另一家乳业龙头采取的则是“深度分销”模式,虽然意味着更大成本的投入,但帮助分销商完成了更多工作,帮助其提高了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但本文案例中的企业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营销体系。2015年,他们“抛开”董振堂,自行接管北京市场,就是其战略选择的结果。

该企业的2015年财报提到,这一年他们在“继续以经销商模式作为核心的销售运营模式”的同时,“加强经销商直控体系,并逐步提高销售公司和「核心业务单元」模式下的直营销量占比。”

但就是这一年,其净利润率历史性跌到负值,而董振堂所在的北京地区的销售量更是腰斩50%以上。

从那以后,该企业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重提过“提高直营销量占比”。

对企业来说,经销体系构建,远非一日之功。尤其对头部大厂,船大往往难“调头”。牵一发动全身,一着不慎,不仅寒了经销商的心,厂商自身资源、管理跟不上,反而蒙受更大损失。

但对厂商来说,这可能不过是一场“阵痛”,而对经销商来说,这种“割喉”般的处理方式,则让他们蒙受“灭顶之灾”。

而他们对此,却早已不陌生。

03

面对大厂,董振堂不是第一个被“割喉”的经销商,也定然不是最后一个。

2016年,河南省一家调料经销商哭诉,自己代理东古酱油13年,年销售额超过三千万,产品结构里九成以上是东古酱油。但厂方一纸解约书,就取消了他们的代理权。

更多的案例不断见诸报端:海底捞火锅料的经销商遭遇解约,而之前他们曾因为“厂商一体化”放弃了与其他产品的合作,最终只能破产解散;华中一家农夫山泉经销商被解约后,留下了几十万的库存;还有此前因为晚打款一天被解约的乐虎经销商,不一而足。

再大的厂商也离不开经销商,但他们离不开的,从来不是某一个经销商。“厂商”之间这场姻缘,从来都不是平等的。

虽然在一些厂商的分销模式下,大代理商看起来拥有更多的终端资源,但是面对市值百亿千亿的大企业,经销商的议价权实在有限。尤其随着电商的崛起,很多厂商做大直营销售,比以往更容易了。

在厂商面前,经销商不过是一条渠道,有时甚至还是他们纾解困局的工具。

除了简单、粗暴的直接“割喉”,更常见的还是压库存、垫资这些日积月累的“钝刀”。

把库存转移到经销商手里,早已成了厂商转嫁业绩风险的常规手段。但对经销商来说,积累的库存不但变成了难以完成的销售任务,更转化成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库存积累过多,经销商往往不得不降价销售、垫资处理,甚至自行消化。到最后,他们债台高筑。厂商却早已回笼资金,留下了一张好看的报表。

被库存压力压垮的经销商,董振堂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厂商“割喉放血”的经销商,也不会在市场上消失。

只是不知道这把刀,下一次会落在谁的喉咙上。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15828111947
  • Q Q: 755277197
  • 微信: wendawen520
  • 客服微信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领登网”版权所有  |  ICP证: 蜀ICP备15006691号-97  |  技术支持:框分类信息系统(v2024.1)  |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32664号 成都国文互动科技有限公司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